《我不是药神》迟到了好多年的观后感

   周末什么都不想干,终于是把这部2018年很火的电影找出来看完了,还蛮好看的,之后准备从学术的角度整理一下GLEEVAC的研发历史,毕竟是开启了抗癌kinase inhibitors至今经久不衰的研究热潮。今天就只随便写写看电影的感受吧。

  整体来说,感觉这部片子是一部完成很好的命题作文,旨在用大众能接受的手段歌颂中国刚刚实行没几年的医疗集采制度。电影很明显的想要凸显人性,主人公程勇其实是个不怎么样的市井小民,但是因为被病人吃不起药的可怜状态而触动,所以选择不盈利甚至后来倒贴钱来帮助病人搞印度药。整个故事逻辑通顺,比较能自洽,主人公对待走私药品的态度从为了赚钱到为了救更多人是基于两位配角的死亡而发生转变的,这很合理。整部电影让我觉得最精彩的点是那个真的在卖假药的张长林。精彩的第一点,他劝程勇不要免费带药,贴钱治不好穷病,多现实。精彩的第二点,这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在被抓后并没有供出来程勇,可见,坏蛋也有底线,程勇在他心里是英雄。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有原型的,叫陆勇。他帮人带印度药是因为他自己是病人,本身也需要服用GLEEVAC。他确实只是帮人带药,并没有从中获利。但是现实中他被法院起诉,却不是因为诺华。而是因为GLEEVAC要过期了,他进口印度药挡了国内某些仿制药厂的财路,所以被搞了,这一切是不是看起来才更合理呢?

  最后说说集采,集采搞了有快十年了,可以说是越搞越变味,当然这个制度一开始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度很难把握。一开始的集采谈判还是蛮成功的,不少大药厂愿意拿已经过期和快要过期的药来中国谈医保,多少再捞最后一笔,尤其以英国的两家公司GSK和AZ最为积极,当然这也滋生了相当严重的医疗腐败问题。如今集采压价压的越来越魔幻,别说国际大药厂了,连好一点的仿制药厂都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了,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吃亏的还是病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