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惊闻前公司倒闭,虽然没什么意外,但还是有些感慨。我因为签证、公司财务状况不佳等原因博士毕业五年,换了四份工作。凭着不怎样的水平和爆了表的运气,多次在悬崖边上成功上岸绿卡和新工作,但每每回想这资本主义市场的残酷淘汰规律,还是会倒吸一口凉气。
倒闭的前公司是我工作过的最小的一个公司,大概有不到20人,是一哈佛大拿基于实验室的成果成立的。首轮融资在2021年后半年,当时美国经济因为降息而非常热,这个小公司凭着大拿的名气,融资了六千万美金。对我恩重如山的前前公司于2022年中宣布关停,当时市场不错,招人的中小型公司很多,我大概拿了四五个offer。最后选择这个小公司有两个原因吧:第一就是给的职位高,工资也高。第二就是我个人盲目迷信哈佛大拿的名声。大拿之前开过的公司结局都还不错,所以在对这个行当没有什么很好理解的前提下我便决定提前入股,最后证明确实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其实在小公司工作整体是非常舒服的,人少,同事们也都很友善,每天除了干干活就是跟大家吃吃饭,聊聊天,也不必为领导提供什么情绪价值,有什么不爽的都直接说,反正不是什么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内耗需要为零。我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半多,过的是真蛮好的,没有任何的压力,中间还回了趟国。回想看来,这段经历虽然在简历上不怎么好看,但是对我来说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的。首先,biotech里面只有A轮融资的小公司,诈骗类的非常多。基本就只有个概念,以及少量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借着一些教授的名声,出来开公司骗钱。如我前司这种,最后公司终将倒闭,本质原因还是science不work。Biotech这个行当,很多小公司都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但这其实是没什么道理的,这个领域谁也不必谁更聪明,没有竞争的原因很可能是这science本来就不怎么样而不一定是你挖到宝了。其次,小公司有一点很好的地方就是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很多做不同领域的人。我在这家公司的时候跟很多做生物的同事们大量的打交道,可以说让自己这方面的知识有了质量上的飞跃,现在看生物的paper都能基本不头大了。这对于med chemist来说还是很难得的,至少以后做project lead时可以很好的理解各个领域的人都在说些什么。而这样近距离接触不同领域的scientists的机会基本只有在这种20人左右的小公司才有,如今我司一百来号人,我基本除了几个做化学的,现在是谁都不认识了。当然,这样的经历一次也就够了,以后让我再找工作,我应该是不会考虑任何只有A轮融资的公司了。作为局外者,在有限的数据下,是很难判断一家初创小公司的前景的,为了稍微稳定的饭碗,还是避开为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