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TOP50的助理教授回国拿海优是不是很稳

每次在知乎上回答海优或者优青的话题就给我限流,也不知道到底敏感在哪里,大概把实话讲出来了?下面是具体的回答

我学校之前有位助理教授有试图在国内找过教职,这大概是2018年的事情,疫情之前,回国的人还没有呈爆炸式增长。其实他做的还行,金属材料方向大概六年发了八九篇JACS再加若干二区,当时他有点担心在美国的tenure过不了,于是申请了国内的教职保底,他应该是想走大千人计划的,但是国内根本没人鸟他,他最后只拿到了青年千人计划挂靠在上海科技大的offer。当然,这位老师之后顺利在美国拿到了tenure,也就没有再去管回国的事情了。

而如今,在化学领域,国内的这些课题组现在在发文章的速度和质量都有超越美国这边PI的趋势,除了最顶尖的原创性还比较欠缺之外,很多美国的AP已经卷不过大部分国内的青椒了。这一点从JACS/Nature Chem每一期中国人发文章的数量就可见一斑了。十多年前我出国的时候,发篇nature/science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有的985甚至奖励老师十万人民币,而现在发不了nature/science那评杰青都悬。不得不承认国内这几年化学领域的发展确实非常好,也可以预见以后做化学的人再出来读书或者镀金的会越来越少,当然如果国内优青申请太卷,估计会有不少大佬的学生出来跟海优抢饭吃,但那也是自己人之间的竞争,不太会给海外的PHD留口子。前段时间跟准备回国的朋友吃散伙饭,他文章不少,但在美国找教职不太顺利,最后申请到了海优就准备回国了。我们基本都同意,国内的海优即便是有大佬关系的那种,在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上一般也是不差的,你不太可能看到文章非常不行的人靠着有爸爸在国内211高校拿到教职。当然,确实存在一部分没有爸爸的海优,即便很优秀,也只能去差一些的学校。但在美国,确实有很多没什么文章的人在美国前一百的好学校拿到AP,其中还不乏中国人。你说这些中国人回国找教职能拿到职位吗,那自然是门儿都没有。

综上,如今即便是拿到了美国TOP50 AP,你也不太可能把国内的职位作为你拿不到tenure的保底了,因为国内考核对文章的要求也许是高于你在美国拿tenure的文章要求的。至于在美国这边做到正教授再拿条件更好的大千人回国,目前来看机会也不是很多,除了施一公的大本营西湖大学以及清华北大之外,其他学校也在逐渐减少这方面的人才引进。饶毅老师自己都承认,千人计划中青年千人是成功的,但大千人因为种种资源/title上的原因,其实真正引回来顶尖人才是很少的,很多人都是回来退休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