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完了黄仁宇的两本书,一本是他的成名作《万历十五年》,另一本是他的自传《黄河青山》。看过了的书,写写感受,大概也算是证明自己读过了?毕竟会再读一遍的书还是不太多的。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之前发过(https://yumaiguihuatongzaijiu.blogspot.com/2025/05/2025-05-25-memorial-day.html),这是一本精心写就的书,用五六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刻画了一个大厦将倾的朝代。这书写的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行文引用了很多数据和古籍,但表述方式确不枯燥,反而相当有趣。不过与国内史学界观点略有不同的,大概是作者并不一味认为张居正是一代贤臣,而是明确指出了万历年间他如何巧妙利用万历的信任和依赖获得滔天的权势,这也更好的解释了为何他死后为何被重新清算。另外,国内的历史学家对一无所成的申时行常常持批评态度,而黄仁宇则认为,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能把稀泥和好,平衡皇帝和文官体系的利益冲突,其实很不容易。总的来说,这是本很好看的书,内容精简不容与,讲的不仅仅是历史,也有作者看待历史的观点,读起来很有趣。
另一本自传黄河青山,就没有这么well polished了。这本书其实蛮长的,作者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时间线有点混乱,逻辑也不是太多,有很多关于写书的心得,可能大部分的读者也不太care,就简单的归纳一下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点吧:
1. 关于战争:作者参与了抗日战争和内战两次大战,对战争描写非常写实,也很值得一读。脱离所代表的国家,各国军人都先是人,战争对人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作者笔下的士兵,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俄国人,没有人是滥杀之人。关于国民党为什么会输掉内战,作者的观点与国内主流思想基本吻合,即国民党没有民众基础,国民党内部利益难以协调统一,以及中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并不适合民主宪政,而是更适合中央集权,即下一代王朝。只不过,作者指出了,国共内战其实比抗日战争更加brutal,所谓的群众基础,也不是共产党美化的军民鱼水情,而是搞人海战术,动员农民上前线送人头,导致国民党的一方陷入人是无论如何都杀不完的恐怖循环之中。
2. 关于作者在1949年后移民美国而不是去台湾。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黄仁宇是流亡美国的。他效忠的将军朱世明,涉嫌通共,蒋介石本来想杀他,但最终没有下手,只是解除了他和相关下属的所有职务,放朱将军回日本安享晚年了。不过因着这层关系,台湾对黄仁宇来说也去不成了,所以只好来美国读书。他后来娶妻,是个美国白人小镇姑娘,我曾觉得有些稀奇,亚男白女即便是在今日都不太常见,读他的自传后才发现,他在上海交往过的几任女朋友,其实都是白女,大概那个时候,这是国民党上层军官/知识分子的fashion?
3. 关于1950-1970年的美国,说来有点不可思议,虽然美国政坛麦卡锡主义抬头,但是这二十年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的如火如荼,经济蒸蒸日上,而美国深陷石油危机和越战,国内经济发展停滞,日子不太好过,所以在大学这种自由派的大本营,支持毛泽东红色革命的学生要远远多于支持蒋介石这个有文化的失败者。这也导致了黄仁宇试图通过自己的课程改变学生的立场,结果却差强人意。当年反越战,哥伦比亚大学就冲在最前线,几十年后,反对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平民的游行中,哥大还是冲在了最前面。
4. 关于美国学术界。这其实是作者花最多篇幅去描写的,美国学术界的各种politics。我比较感同身受的就是,中国人特别喜欢什么二三本逆袭的故事,强调英雄不问出处,尤其是在学术界,陈胜吴广的那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谓是深入骨髓。但是吧,美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你的学术背景基本决定了你的江湖地位,学术做的如何是一方面,够不够格呆在这样一个圈子则是更重要的。教育背景的弱势其实直接造成了黄仁宇拿不到好的教职,也间接造成了他晚年被fire的结局。
5. 最后,关于文革。其实作者是有些避重就轻的,虽然提出了土改和各种运动的残酷,但却从来没有深入剖析,也许是因为他并没有亲身经历这一切,也许是因为他想留点余地,这样书能够得以在内地出版。直到去世,他应该都没有再回过大陆,但台湾当局在万历十五年成名之后倒是邀请他多次做讲座了。
评论
发表评论